

聚链成群春潮涌 智造升级势如虹
■ 记者 曹京郊
一年之计在于春,拼搏奋进正当时。当下,海安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重点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一天一个样,不断刷新“进度条”;车间内机械手臂灵活翻转、AGV小车自动“奔跑”,各条产线“火力全开”;园区格局焕然一新,存量工业厂房加快盘活,基础配套设施持续提升,企业研发实验室接连取得新突破……一幅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在海安徐徐展开。
创新驱动
工业基础不断夯实
历经“锻长板、补短板”的系统重构,海安主导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化纤新材料产业链贯通“原油—PX—PTA—聚酯母粒—化纤—纺织”全流程,锦纶长丝年产能突破5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12%;茧丝绸产业链实现“桑蚕育种—缫丝织造—品牌服饰”全生态闭环,建成全国首个县域级茧丝绸产业创新联合体;高端装备链培育出“世界第一剪”数控液压剪板机、“亚洲第一锤”万吨模锻液压机等国之重器,200余种锻压产品远销50余国。
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海安工业转型的生动写照。
开年即现“加速度”。振强重工矿山机械智造园、浩驰科技功能膜基地等5亿元级项目密集开工;中塑通新材料贸易中心落子布局;金锻工业斩获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老牌企业也做到了轻装上阵,焕发出新的活力。天楹集团布局东南亚,创下“再造一个天楹”的壮举;瑞恩电气携手世界500强伊顿公司推动企业产品远销欧美、订单排到2030年。
江苏海建攻克超大型环履磨机筒体制造技术,成功打造全球最大规格产品。这一突破性成果吸引辽宁冶矿重工四度造访,双方正式缔结战略合作。冶矿重工副总裁赖文滨表示,海建在重型装备领域展现出“三重优势”——千吨级制造平台领跑行业、临港区位打通出海通道、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完备,预计合作项目年产值三年内将突破4亿元,携手撬动电力矿山装备新蓝海。
如今的海安,其发展路径变得更加明确和具体,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愈发显著。
重商优服
环境优化企业叫好
澳轲莱是开发区常安现代纺织园重点盘活企业。其整洁的厂房、完善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以及宝贵的排污权,吸引了七家相关企业租赁并入驻。然而,由于公司实际控制人管理经验不足,过度投资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濒临破产,800余名员工面临失业风险。为缓解这一危机,海安特别成立了服务小组,与水务、电力、能源等部门紧密合作,确保企业的水、电、气供应,维持正常运营。企业领导对此赞不绝口:“海安的软环境,真硬核!”
激活空置厂房和企业,是激发工业增长新动能的关键途径。海安近年来积极实施“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战略,加速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进程。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海安提升了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了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管理优化。
在海安“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海安戴维姆新动能科技有限公司决定淘汰旧设备。“2023年8月,公司重金引进新设备,总投资超4000万元,其中包括一台5000吨级的先进挤压机,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公司副总经理赖传新表示,新设备每生产一吨产品可节省100多度电,整体能耗降低约20%,这不仅减轻了企业的电力成本,也符合当前的绿色发展理念。
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产量稳定在每月1000吨至1500吨,实现了24小时连续生产,较之前提升了约20%。产能的增加使戴维姆新动能科技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并在行业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海安还推动了工业项目投资和设备更新改造,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纺织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扶持力度。目前,海安有77个重点项目计划进行设备更新,其中65个项目已经开工,累计投资约32.25亿元。
聚链成群
工业经济多点开花
自年初以来,海安各大工业企业积极投入生产,全力以赴满足订单需求并拓展市场,展现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迅猛势头。
在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的实验室内,一条陀螺组装线上的协作机器人正默契地协同工作,从压装、检测到打标,直至包装,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顺利产出成品。
近年来,海安致力于构建“五群十链”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其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持续搭建企业供需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间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链的高端补强、终端延伸和整体强化。
依托其深厚的科研实力,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深入理解企业生产中的痛点和需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他们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精准地融入企业生产流程,高效构建智能化生产线,助力企业提升产能。研究院副院长杨立拥表示:“我们已经与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瑞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在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焊接机器人与变位机、工装夹具配合使用,在自动清枪站、烟雾除尘、安全防护等系统的辅助下,高效地生产出高质量的垃圾焚烧炉中厚板部件,不仅提高了焊接质量和效率,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江苏北辰互邦电力的智能车间内,WWH系列数控自动高速绕线机的机械臂快速而精确地绕线,自动导引机器人在运输轨道上穿梭,搬运绕好的线圈,确保生产流程的无缝对接。
迄今为止,研究院与海安企业签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已超150项,共建联合实验室15家。
除了加强内部循环,积极进行链式招商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海安深化了挂钩联系、企业走访、全链代办等服务模式,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如今的海安,“两高三新、五群十链”的产业体系逐渐成为工业经济的核心力量。“双名城”建设持续稳步推进,4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工业始终是海安高质量发展的立身之本、就业之根,一头做强传统产业,一头抢跑新兴赛道,这正是海安向下扎根、向高而攀的生动写照。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