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绞缬“染”出国际范儿
■ 记者 苏丹
近日,海安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美国加州的学生和家长研学团。他们跨越太平洋,开启了一场为期12天的文化探索之旅。在这片浸润着千年技艺的土地上,这群“洋学生”不仅与中国同龄人“结对同窗”,共品唐诗的隽永、共解数学的奥秘,更沉浸式体验了剪纸的巧思、国画的留白与武术的韵律。而此行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揭开省级非遗“南通扎染”的神秘面纱。
千年扎染绽华彩
中美少年共承芳
扎染,也称绞缬,大约有1500年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南通是中国最大的现代扎染基地,2011年,南通扎染技艺入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南通扎染运用了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线、面结合编组的技艺,结扎方法松紧有致,“松”给予染料渗透的余地,产生“水墨”效果,“紧”防其渗透,完成创作,再配合以夹板配置和层染、泼染、点染、浇染等协调相间,可以创作扎染壁挂、画屏、服饰等作品。
在位于华艺集团的南通扎染博物馆里,灯光映照着蓝白交错的壁挂,宛如流动的水墨画卷。“这种点线面结合的绞缬技法,通过松紧变化控制染料渗透,每一道褶皱都是自然的笔触。”解说员娓娓道来,引得研学团的学生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馆内陈列的扎染作品色彩斑斓,既有传统靛蓝的素雅,也有现代彩染的绚丽,从服饰、家居用品到艺术装饰,琳琅满目。馆内还设有互动体验区,不仅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时尚魔屏”和“扎染时空隧道”等数字化、多媒体的南通扎染非遗项目,同时还能亲手体验靛蓝扎染、彩色注染等南通扎染的经典工艺。学生和家长们沉浸在这片非遗天地中,或驻足欣赏,或争相打卡,快门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智能科技添新翼
传统工艺焕生机
在华艺集团的AI智能注染车间,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上演。中国首条智能注染生产流水线上,机器人手臂精准地为扎好的衣物注入色彩。“这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工作人员介绍道,“机器人不仅能自主创作,还能通过深度学习还原老师傅的‘手感’。”
这条智能注染生产流水线,由华艺集团联合东华大学、数字化智能企业三方共同研发的AI智能注染打样机器人系统和AI智能注染全自动流水线系统,实现了“传统手工扎染向数字化扎染转型、AI智能注染机器人示教‘0’编程、全自动换色、产品视觉检测、可自主创作、多系统之间交叉融合”的6个突破。
学生Joachim全程举着手机记录:“太不可思议了!在加州我们见过3D打印,但让机器人传承千年工艺还是第一次见。”
巧手扎染东方韵
文化交融谱新篇
南通扎染技艺市级传承人、华艺集团扎染事业部技术经理周莉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扎染课。从历史渊源到工艺技巧,从花型设计到色彩搭配,她耐心细致地指导着每一位学员。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手持皮筋、木夹,在棉布上创造自己的“东方密码”。“扎染的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首先要将布扎好,然后制作图案,最后再选择搭配起来会很好看的颜色。我很期待看到我扎染的手拎包干燥以后是什么样子。”家长Stefanie Torres说。作为加州一家幼儿园的老师,她表示,将把在海安学到的扎染知识运用到手工制作课堂上,带领加州的小朋友共同领略中国非遗之美。
当首批作品展开时,惊呼声瞬间爆发:几何纹样的手拎包透着美式张扬,渐变层染的丝巾却显东方含蓄,图案各异的T恤彰显个性,形态不一的玩偶被色彩点缀。“太酷了!”学生Ethan穿上自己扎染的三色斜纹T恤,脸上写满自豪。
“扎染是世界的语言,是跨越文化的艺术对话。”周莉说,“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更多年轻人认识扎染、爱上扎染。”她强调,这项技艺易学难精,将不同的扎花技法结合不同的染色技法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并能产业化生产,需要长期的实践与沉淀。当加州少年指尖的线在布上缠绕,非遗的种子就已经漂洋过海,生根发芽。这场跨越时空的技艺对话,正为千年绞缬技艺谱写出新的国际注脚。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